奋战在武汉的*事医学专家组大合影
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九省通衢的武汉被按下“暂停键”。
这是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
号令如山,冲锋向前。1月26日,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研究员陈薇领衔的*事医学专家组奉命前出武汉。
天里,专家组全体成员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抗争、与死神较量,第一批出征、最后一批撤离。
他们,不畏病魔检测样本,不舍昼夜调试装备,立起了“科研拳头”标杆,打出了“科研铁*”品牌。
他们,把“忠诚、研战、创新、求实、情怀”的新*科精神贯彻体现到疫情防控最前沿。
他们,以最优设计、最快速度、最短时间推出一系列重大成果,以实际行动回报统帅信任、回应人民期盼,交出了科技战“疫”的优异答卷,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贡献了*队力量。
3月16日专家组举行火线入*仪式,陈薇领誓邵龙飞摄
逆行,逆行!
到武汉去,到疫情防控一线去,到*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1月25日,农历新年的第一天。
晚上,医院副研究员张晓鹏的电话响了——
“我们要去武汉支援,能不能赶回来?”
“没问题,马上动身!”
接到陈薇院士的电话后,张晓鹏匆匆告别亲人。凌晨一点半,他带着妻女驾车驶出河南商丘,奔向北京;
此时,在四川老家过年的助理研究员*勇接到通知后,马上订购了当天早上飞往北京的机票;
已经十年没有回吉林老家过年的助理研究员迟象阳受领任务后,当即取消了订好的车票,嘱咐爱人照顾好3岁的孩子;
研究员曹诚、姜涛,第一时间回到实验室打包装箱,整理出各类装备和试剂40多箱,保证了前出任务地域后第一时间就能展开科研工作……
为加强武汉一线防控力量,*事科学院*事医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奉命组成*事医学专家组,担负对武汉疫情的应急检测和科研攻关等工作。
陈薇院士担任组长,研究员曹务春担任副组长。
这一专家团队,都是长期从事病原研究、疫苗研发、卫勤装备研发攻关的骨干力量,从非典暴发,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再到年西非埃博拉大流行,这些常年与病原体顽强战斗、身经百战的科研战士再一次临危受命。
1月26日晚,专家组首批13名同志登上飞机,向武汉进发。
疫情就是*情,防控就是责任。“逆行”不是选择,而是使命。
医院连夜展开装备。邵龙飞摄
救人!救人!
疫情防控需要啥就干啥,核酸检测、抗体筛查争分夺秒!
抵达武汉后,如何高标准完成上级赋予的使命任务、迅速展开防控是摆在专家组面前最急迫现实的问题。
此时,武汉的疫情正处于上升期,全市的病*核酸检测需求十分迫切。
专家组连夜召开*员大会,定下了“全链条设计、一体化攻关、短长期兼顾”指导思想,明确将疫苗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检测溯源、专家指导、样本采集、成果验证、气溶胶检测等工作同步开展。
要做最坏打算,拿出最充分方案,准备最长期奋战!
在陈薇院士指挥下,短短24小时内,一座负压帐篷式移动实验室,在位于半山医院药剂楼旁建了起来。
专家组搭建了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利用自主研制的试剂盒,以及全自动提取核酸的方法,单日标本检测能力最高达到份以上。
核酸检测组组长姜涛说,在疫情初期,无论是检测速度,还是任务比重,这样的答卷在武汉市都名列前茅。
为有效检测新冠病*感染,2月中上旬,专家组张晓鹏副研究员和战友们开始搭建基于化学发光法的全自动抗体检测平台,该平台可以同时检测新冠病*N和S蛋白的IgM和IgG四种抗体,提高了患者临床诊断的精准度。
新冠肺炎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混合感染,是临床诊断和治疗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为此,专家组又建立了多重病原检测平台,可以同时检测流感病*、肺炎支原体等16~22种呼吸道病原体,有效回答了“是否新冠病*感染?如果不是,是什么病原感染”等临床迫切需求。
曾有两例危重患者,医院运用多种治疗方案,效果都不理想。
医院需求后,专家组采集了患者各种体液标本进行综合检测。结果显示,其中一位患者是新冠肺炎合并乙型流感,另一位患者的标本中存在肺支原体感染。这些检测指导临床实施了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专医院等*地有关单位,迅速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负责专家组科研管理和任务统筹的副研究员张珂说。为加快推进科研进度,医院感染科病区设置检测室,与临床治疗零距离,实时评估治疗效果。
3月8日,陈薇院士在实验室查看核酸检测数据。张振威摄
冲锋,冲锋!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人
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摸清病*的传播规律和致病机理非常关键。
今年2月初,武汉疫情进入高峰。病*是否通过气溶胶传播,成为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