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余瑾毅通讯员薛源
3月12日,影像医师们坐在电脑屏幕前,睁大眼睛,分析着黑白影像中的病灶,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儿童病*性肺炎症状不如成人典型,影像医师犹如一名“猎手”,细心搜寻着“元凶”。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医院CT/MRI影像诊断科团队坚守在防辐射的铅门内,透过层层医学影像,争分夺秒找寻毫厘之间的病灶。
24小时值班,换人不换机
电脑显示屏上一幅幅黑白影像,医生正在凝神细看;CT机旁,技师近距离帮助待筛查的患者摆位,完成影像检查;等候室里,护士正在给发热待查的孩子们登记、镇静。
这是医院CT/MRI影像诊断科的工作场景。
CT是诊断新冠病*肺炎的重要标准。为了使更多发热患儿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医院CT/MRI影像诊断科“排兵布阵”:将CT室2号机房改为专门用于检查发热患者、疑似和确诊新冠肺炎儿童,24小时值班,换人不换机;医师组优先保证发热患者的CT审核,保证患者1小时内能拿到影像胶片及诊断报告。
疫情发生以来,医院CT/MRI影像诊断科仅CT检查一项,累计排查发热患者近人次,日高峰值达人次,相当于一台CT机24小时不停,约7分钟就要完成1例检查。
身着20斤重的铅化防护服拍片
3岁男童昊昊(化名)因确诊新冠肺炎住进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需要复查CT查看肺部病灶情况。3月12日,昊昊被哄睡后送到CT室,影像技师朱百奇提示家长把孩子轻轻放在检查床上,不料孩子惊动了一下,“不怕,不怕。”朱百奇立马停下手头工作,安抚轻拍,孩子又沉沉睡去。
“醒了就麻烦了,又得重来。”朱百奇解释,拍摄CT需要在镇静下进行,需要保证患儿一动不动,否则拍出来的图像模糊,不能诊断。
31岁的朱百奇是该院影像技师,他需要给患儿摆放体位,整个操作过程要近距离接触患儿,相当于身处“雷区”。
拍片对于一名影像技师来说游刃有余,但是疫情下,技师长时间穿戴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个班下来,每个人防护服里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朱百奇和张文涵是医院疫情防控指挥部最早派去支援雷神山的影像技师。对个别行动不便的危重病人,他们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为患者在床边拍片。除了身着全套防护装备外,还得穿上重达约20斤重的铅化防护服,吃力地拖着笨重的床超机在病房内穿梭。
在床边为一名重症患者检查,用时约为普通患者5倍以上,且不允许出现任何失误和差错,否则数十分钟的工作全部归零。每次从病房出来,隔离服都能拧出水来。
彭雪华介绍,科室里的技师几乎都是年轻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平均年龄只有28岁。她曾有过一丝担忧,24小时连轴转、全副武装的高压工作状态,有人会顶不住。但大年初一,影像技师朱圣煜、舒伟、魏登峰取消休假,从老家“逆行”返汉,医院。他们说,这种时候肯定不能当逃兵。
早一点发现,就能早一点救治
影像医生们出具的CT报告,是诊断新冠肺炎的重要依据。“当天拍,当天下诊断,最高峰时,医生们一天要下多份影像诊断。”看肺部片子是影像医生田芷瑶每天重要的工作。
彭雪华说,儿童病*性肺炎没有成人典型,单从CT上看,磨玻璃状阴影也有可能是其他肺炎,有时还合并其他病原感染,这就需要医生细心甄别。
曾有一名2岁女童,低热一天入院,家人没有感染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史,新冠病*核酸检测也是阴性。但是,高分辨CT检查提示肺部有散在斑片状病灶,与新冠肺炎的影像表现很像。是异病同影,还是同病异影?彭雪华审核后发现,患儿可能既有支原体感染,还合并感染新冠病*。她建议还是谨慎处理,再次安排核酸检测。果然,第二次新冠病*核酸检测呈阳性,患儿得到及时确诊。
3月12日,在医生办公室里,显示器上的图像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幅接一幅。彭雪华介绍,从肺尖到肺底,一个患儿通常会产生—层图像,最多近层。一般阅片时间在5分钟左右。遇到疑难的,会要更长时间。因为每天图像看得太多,眼睛看得发涩,手腕因不停滑动鼠标而酸痛。“儿科是‘哑科’,与成人相比,缺乏更多的主诉,CT影像检查就是帮助找证据,我们早一点发现异常,患儿就能早一点得到救治。”彭雪华说。
影像专家24小时会诊
“各位主任请看一下。”1月27日,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芙蓉将一张肺部影像,传到该院新冠肺炎专家管控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