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肺炎感染的症状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儿童影像团队黑白影像世界里的病毒猎手
TUhjnbcbe - 2024/4/28 17:42:00

楚天都市报记者刘迅通讯员薛源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广大一线医护人员不惧危险、忘我奉献,助力众多患者诊治出院。鲜为人知的是,有这样一群幕后英雄,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工作在抗疫前线:身着厚重的防护服,坚守在防辐射的铅门内,透过层层医学影像,争分夺秒找寻毫厘之间的病灶,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的诊断、治疗依据。他们被誉为临床一线的“眼睛”、新冠肺炎的“侦察兵”,他们是新冠医院——医院CT/MRI影像诊断科团队。

严防死守,CT影像筑起疫情防控第一道网

电脑显示屏上一幅幅黑白影像,医生正在凝神细看;CT机旁,技师零距离帮助待筛查的患者摆位,完成影像检查;等候室里,护士正在给发热待查的孩子们登记、镇静。医院CT/MRI影像诊断科的经历,是影像学人抗击新冠病毒的缩影。

CT检查作为诊断新冠病毒肺炎的重要标准之一,影像科便成了抗疫阻击战的主战场之一。为了使更多发热患儿尽快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医院CT/MRI影像诊断科负责人彭雪华立即“排兵布阵”:将CT室2号机房改为专门用于检查发热患者、疑似和确诊新冠肺炎儿童,24小时值班,换人不换机;医师组优先保证发热患者的CT审核报告,保证患者1小时内能拿到影像胶片及诊断报告;诊断过程中遇到可疑病例,立即启动三级会诊,确保报告的准确性。为了提高检查效率和准确率,彭雪华多次组织科内的临床医生和技师反复培训、了解新冠肺炎的影像学形态。护士长姚红莉带领护理团队备好防护物资,做好科室后勤服务,安排患儿有序就诊,指导镇静,做好防护。24小时轮班值守,医院,主动加班,成为医院影像科医生、技师和护士们的工作常态。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院CT/MRI影像诊断科仅CT检查一项,累计排查发热患者近人次,日高峰值达人次,相当于一台CT机24小时不停,约7分钟就要完成1例检查。

逆行而上,身处“雷区”却毫不退缩

3岁男童昊昊(化名)因确诊新冠肺炎住进了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需要再次复查CT查看肺部病灶情况。3月12日中午,昊昊被哄睡后送到了CT室,影像技师朱百奇提示家长把孩子轻轻放在检查床上,不料孩子惊动了一下,“不怕,不怕”,朱百奇立马停下摆弄的动作,安抚的拍了拍。不一会,孩子又沉沉睡去。“醒了就麻烦了,又得重来。”朱百奇解释,拍摄CT需要在镇静下进行,需要保证患儿的动作一动不动,否则拍出来的图像模糊,不能诊断。“基本上大一点的孩子都很听话,但3岁以下的小患儿还不能完全配合,做检查前,必须哄睡。有时一放到检查台上就容易惊醒,这时得先安抚好后才能进行下一步。”这样的场景,朱百奇每天都要重复多次。

31岁的朱百奇是医院CT/MRI影像诊断科的影像技师,今年是他工作的第5年。疫情发生以来,他和同事们一直忙碌在一线。作为一名技师,他需要亲自给患儿摆放体位,整个操作过程要近距离接触患者,相当于处于“雷区”中。

在平时,拍片对于一名影像技师来说游刃有余,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当下,技师在拍摄前需做好重重防护:穿好防护服、鞋套,戴好眼罩、口罩,做到密不透风,身披“重甲”下,动作也慢下来,拍片就不那么容易了。直面患者沟通、精准摆位、准确投照、打印胶片报告,长时间穿戴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一个班下来,每个人的防护服里的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朱百奇和张文涵是医院疫情防控指挥部最早派去支援雷神山的影像技师。对个别行动不便的危重病人,他们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为患者在床边拍片。这时,除了身着全套防护装备外,还得穿上重达一二十斤重的铅化防护服,吃力地拖着笨重的床超机在病房内穿梭。在床边为一名重症患者进行检查,用时约为普通患者的5倍以上,而且不允许出现任何失误和差错,否则数十分钟的工作全部归零,每次从病房出来,隔离服都能拧出水来。从雷神山支援回来后,医院战“疫”一线。

目前,CT/MRI影像诊断科共有医技人员33人。彭雪华说,科室里的技师几乎都是年轻人,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平均年龄只有28岁,面对疫情来袭,大伙都有一股往前冲的拼劲。严峻的形势面前,工作量骤然增加,彭雪华曾有过一丝担忧,24小时连轴转、全副武装的高压工作状态,她担心有人会顶不住。但很快,她的这丝担忧就烟消云散了,疫情发生后,年轻同事们纷纷取消休假,留守岗位。大年初一,影像技师朱圣煜、舒伟和魏登峰取消休假,纷纷从老家“逆行”返汉,医院进入战“疫”,他们说,“科室人手本就不足,同事要上班12小时左右,有时24小时连班,还有的同事10多个小时不吃不喝只为少损耗防护服,这种时候我们肯定不能当逃兵。”

凝神细看,黑白影像世界里的病毒“猎手”

影像医生们出具的CT报告,是诊断新冠肺炎的重要依据之一。“当天拍,当天下诊断,最高峰的时候,医师们一天要下多份影像诊断。”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看肺部片子成了影像医师田芷瑶每天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

“审阅CT图像是病情评估的第一道关口。”彭雪华说,把好这道关,才能早发现早治疗。然而,忙中还得有细,要查得准。“儿童病毒性肺炎没有成人典型,单从CT上看,磨玻璃状阴影也有可能是其它肺炎,有时还合并其他病原感染,这就需要医生细心甄别。”

曾有一名2岁女童,低热一天入院,家人没有感染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史,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也是阴性。但是高分辨CT检查提示肺部有散在斑片状病灶,与新冠肺炎的影像表现很像。是异病同影,还是同病异影?彭雪华审核后发现,患儿可能既有支原体感染,还合并感染新冠病毒,她建议还是谨慎处理,再次安排核酸检测,果然,第二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患儿得到了及时确诊。

3月12日,在医生办公室里见到,影像医师快速地在显示器上调整着图像的对比度和明暗度,在调整的过程中,图像好似电影一样,一幅接一幅地动起来。彭雪华介绍,“从肺尖到肺底,一个患儿通常会产生-层图像,最多近层。一般阅片时间在5分钟左右。遇到疑难的,会要更长时间。”影像医师们坐在电脑屏幕前,睁大眼睛,分析影像中的病灶,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他们犹如一名“猎手”,搜寻着黑白影像世界里隐藏的病灶和元凶。因为每天图像看得太多,眼睛看得发涩,手腕因不停滑动鼠标而酸痛。“儿科是‘哑科’,与成人相比,缺乏更多的主诉,CT影像检查就是帮助找‘证据’,我们早一点发现异常,患儿就能早一点得到救治。”在彭雪华看来,尽管压力很大,但必须审视每一幅图像,绝不能漏诊任何一名患者。

隔空“把脉”,与临床并肩战“疫”

“各位主任请看一下。”1月27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张芙蓉将一张肺部影像,传到了医院新冠肺炎专家管控团队

1
查看完整版本: 儿童影像团队黑白影像世界里的病毒猎手